【南方工报】跨越一个甲子的“送医上岛”援外大接力

2023-11-02

① 陈伟蓉(前排左一)与受援国的术后患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② 吴芃(右)在瓦努阿图为患者做手术。 受访者供图

 

③ 吴德熙(左一)在为患者做检查。 全媒体记者王白玉/摄

 

  “我只是在援外过程中做了一些事,很幸运被关注到了。”聚光灯下的吴德熙略带腼腆。10月20日晚,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外医生登上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0后医生吴德熙是唯一来自广东的代表,也是现场最年轻的医生。

  9月中旬,刚过完60岁生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下简称“中山眼科中心”)援外医生陈伟蓉又出发了。目的地是近万公里外的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和基里巴斯。10年间,她带领团队16次出国行医,足迹遍布瓦努阿图、斐济、马尔代夫、基里巴斯等10多个国家,为近800名岛国白内障患者做手术,用医术播撒着光明,也传递着友谊。

  9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会议室内,来自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基里巴斯三个太平洋岛国的5名外科医生,为他们的中国老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吴芃教授送上了一件特殊的纪念品——木雕独木舟楫。

  我国医疗援外60年,已有3万余人次医疗队员走出国门,足迹遍布亚、非、欧、美、大洋五大洲,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挽救了无数宝贵生命。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日前,记者采访了三位援外医生,听他们讲述发生在异国他乡不平凡的故事。

 

       送医上岛

       成为当地熟知的中国医生

       时至今日,陈伟蓉仍记忆犹新,2013年11月16日,她第一次带领中山眼科中心医疗队“送医上岛”。而在手术开始前,当地医生还并不相信中国医生的技术。她用手术刀证明了自己——中国医生的实力很“硬”。

  在印度洋、南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国,因纬度低、日照强,白内障是高发病。但由于医疗资源匮乏,许多患者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陈伟蓉是我国最早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之一。2013年,中山眼科中心承担了国家和我省的援外任务。为了给更多人“送光明”,陈伟蓉投身其中、干劲十足,10年间奔赴多个国家。

  第一次前往马尔代夫开展“光明行”时,陈伟蓉和队员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了33例白内障手术,创造了当地单日白内障手术量最多的纪录。

  斐济殖民战争纪念医院有着南太平洋岛国最大的眼科中心。在这里,陈伟蓉等医生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一天能做60多台手术。“一些当地医生做不了的手术,我们也能很快完成。”她回忆,之后医疗队每次到访,当地几乎全国的医生都会过来观摩。

  近年来,她每到访一个岛国,都会有其他岛国的患者闻讯赶来就医。他们有的失明多年、丧失自理能力,有的合并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陈伟蓉从来都不嫌麻烦,她心疼患者:“恨不得立刻实施手术,让自己多做一些。”

  10年间,接受陈伟蓉白内障手术的800名岛国患者,至今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在许多岛国,陈伟蓉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去菜市场时都有人能认出她。在她看来,一把手术刀、一台手术显微镜、一群“光明使者”,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而在多米尼加,有接近一半的人认识中国医生吴德熙。

  2019年7月29日,吴德熙抵达多米尼克仅1个月。这天,多米尼克驻华大使在回国开会期间突感心前区不适,并出现食物反流,症状不断加剧,被送到医院抢救。

  当地医生认为大使患的是胃炎,但吴德熙仔细了解病史后,结合心电图的细微异常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精准地诊断出大使为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危急,吴德熙马上将他收入ICU救治,挽救了他的生命。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救治案例,让来自中国的吴医生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

  刚到多米尼克时,吴德熙在当地最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玛格丽特公主医院工作,即便如此,医疗条件仍十分落后。

  “当时,一场飓风刚刚袭击过这里,掀翻了医院的屋顶,我们只能在一个破旧的木板房里看诊。”吴德熙回忆。

  这没有吓倒吴德熙。高高瘦瘦的他看上去斯文安静,内心却很“勇”。“越是困难,我越要挑战。”而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赢得当地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当地医生对中国医学和医生的水平不了解,一开始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很少和我交流患者的情况。”不服输的吴德熙抓住各种机会,展示中国医生的医术。

  心血管疾病高发,当地专科医生却“一医难求”——这是当时多米尼克面临的窘境。吴德熙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为人医治“心”病,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

  “心率只有22次/分!”这天,一名病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来到急诊室,随时有心脏骤停的风险。情况危急,只有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才能“救命”。吴德熙争分夺秒,成功为患者开展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这是吴德熙首次在多米尼克开展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也是当地首例。

  2021年,随着中国政府援建的中多友谊医院在多米尼克正式启用,吴德熙推动建立了当地首个心血管专科。自那时起,患者不用再坐飞机到周边国家乃至欧美就医,看病更方便,也省下了高昂费用。

  在当地人眼中,吴医生不仅能治好疾病,还总能抚慰心灵。这位自称“内向、不爱社交”的医生,面对患者时却总能充满耐心,话一点都不少。“每位患者问诊30分钟以上”——这是吴德熙在多米尼克出诊的“标配”。他不仅细致地分析病因、指导用药,有时还会充当起心理医生,安慰患者,减少他们的担忧。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吴德熙彻底医好了他们的“心病”,也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心系患者的他仍坚持出诊。吴德熙的勇敢与专业打动了当地政府,多米尼克卫生部邀请他加入疫情防控特别专家组。他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医疗队的代表。

  “Doctor Wu(吴医生)!”不知从哪天起,吴德熙发现自己无论是在银行、餐馆、超市,还是走在大街上,总能听到有人大声喊他名字。一位中国医疗队队员说,在拥有7万多人口的多米尼克,接近一半的人都认识吴医生。

  

       不畏艰苦

  带去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

  今年9月中旬,陈伟蓉的基里巴斯之行,尤为艰苦。

  当地医院仅有两间手术室,条件简陋,墙皮大片脱落,天花、地板布满灰尘,手术床也锈迹斑斑。

  为了保证手术安全、避免患者感染,陈伟蓉与队员一起打扫卫生。

  “清洁时,陈教授一直拿着刷子反复刷。”医疗队队员、中山眼科中心手术室护士长蔡玥说,手术室的每一处卫生,陈伟蓉都“不放过”。

  经过两天清洁,手术室焕然一新,具备了开展手术的条件。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是我们广东人的精神,也是一名医者的追求。”陈伟蓉说,自己不怕苦累,患者的安全是第一位。

  在基里巴斯,白内障病情普遍严重。患者Lobi双目失明多年,腿部多年前受伤,还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病,体重达200多斤。陈伟蓉坚持为她做手术,和队员一同搀着她进手术室,又一起将她抱上手术台。

  手术成功、揭下眼罩的一刻,Lobi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多年来不离不弃、细心照顾她的丈夫,红了眼眶。陈伟蓉欣慰地笑着,每每这时,她都觉得自己付出的辛苦“很值得”。

  医疗队离开基里巴斯时,重见光明的患者情不自禁地用民族语言唱起了当地著名的歌曲《Thanks Giving》(感恩),表达对中国医生的感谢。

  将时间回拔到2019年,吴芃团队第一次抵达南太平洋岛国。彼时,泌尿外科手术、麻醉、手术室所需要的全套设备,甚至连一块纱布、一个注射器、一盒麻醉剂,都需要队员人拉肩扛地从中国带过去。“全部医疗相关物资重达150公斤,但这都没有阻挡医疗团队的步伐。”

  抵达瓦努阿图后,队员很快就组装好了三套手术、麻醉必需的器械。毕竟,在抵达的第二天,他们就要开展一台难度较大的前列腺增生手术。

  吴芃介绍,由于饮食生活习惯,前列腺增生在瓦努阿图等南太平洋岛国是常见的老年疾病。患者往往会拖到完全不能排尿才去就医,当地医生的常规解决方案是插尿管或者做膀胱造瘘,然后择期进行开刀手术。

  对于一些渴望通过微创手术解决问题的病人,唯一的机会是等到每年10月邻国医生到访时,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待手术期间,患者只能带尿管生活,不能自行排尿,给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同时,传统术式存在固有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出血及水中毒等并发症,且无法应对大体积前列腺,手术风险很大。

  此次来到南太平洋岛国,吴芃团队特意携带了由我国自行研发制造的双极等离子电切设备。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微创手术的缺陷,且对于大体积前列腺也作了术式的改进,在我国已是成熟的医疗技术。团队实施手术的第一例患者是Kaltaliu老先生,其排尿困难已将近一年,不得不依赖插导尿管生活。在中国医生到来之前,他已经住过一次院,上过手术台。然而,外国医疗队在手术中发现,他的前列腺实在太大——达到150g(正常人前列腺约30g),评估认为风险太高,决定放弃手术。Kaltaliu老先生不得已又带着尿管出了院。

  吴芃团队抵达后,当地的Richard医生为Kaltaliu老先生预约了手术。“我们在术前去看望病人的时候,当地居民对我们这群黄皮肤的人还是有点陌生和好奇,但是我从Kaltaliu老先生夫妇的眼中看到了诚恳和信任。经过术前评估,我们决定迎难而上。”吴芃回忆,一位同样在当地支援的邻国麻醉医生曾善意地提醒,患者的前列腺太大了,老先生还有其他基础病,手术难度极大、风险高。

  虽然带去的医疗设备在长途运输中受了点磕碰,但还是能够正常运转。“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近1/2的手术进程。当地医生头一次看到这样的手术,切割精准、止血良好,让他们非常惊讶。”在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吴芃团队针对手术操作的关键步骤,向当地医生进行讲解和手把手教学,毫无保留。Richard医生一边学习体验,一边感叹“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实在太好了”,羡慕不已,希望中国医生能够教会他们这个技术。手术顺利结束,中国医生的第一次亮相,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台手术难度同样不小。手术团队精准解决76岁前列腺癌患者的尿路梗阻问题,患者术后恢复理想,冲洗液清亮,术后3日已拔除尿管出院。

  

       帮扶合作

  助岛国医生来粤培训交流

  在吴芃团队用精湛的手术技艺实际解决患者的病痛后,援外医疗队充分感受到当地医务人员对中国医生的诚挚感谢及尊重。当地医院外科主任Samuwel和手术室护士长询问是否有机会到中国学习。“我们也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介绍中国医疗技术。”吴芃深感欣慰。

  最终,五位瓦努阿图医生受邀来到广州,接受代表国际前沿外科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既是多年来吴芃团队开展“送医上岛”行动的延续与回访,也是广东援外医生“造血式”帮扶受援国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获得的知识将在我们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未来改变无数患者的生活轨迹”,学员之一、所罗门国家转诊医院外科医生奥古斯汀·梅利表示。

  吴芃对这个南太平洋地区岛国外科医生培训项目也倾注了关注与热情。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在“送医上岛”项目和教学交流难以线下开展的情况下,他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团队通过网络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中国(广东)—南太平洋岛国远程医疗及微创外科技术培训项目,邀请所罗门国家转诊医院外科医生共同观摩学习交流腹腔镜微创手术。

  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申请到的广东省级课题基金,于今年9月举办了“2023中国(广东)—南太平洋岛国微创外科技术培训班”,来自所罗门群岛的梅利医生和来自瓦努阿图、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等多个南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泌尿外科骨干医生,来到广州,接受为期两周、干货满满的培训。

  “这次培训研讨会加强了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之间的联系,通过协同努力,我们有潜力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来推动并改变南太平洋岛国的医疗护理格局”,梅利医生表示。

  今年7月,吴德熙再次回到多米尼克,这次,他完成了一个心愿。去年10月,已经两度延长援外期限的吴德熙终于回国,但他仍挂心多米尼克医疗事业发展和当地患者健康。在中国国家卫健委的支持下,吴德熙成功申请了多米尼克的对口合作项目。“我想为当地建设一个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远程医学中心,这样,我们在国内也能帮助他们培训医生,开展远程会诊,继续治病救人。”吴德熙说。

  回到中国后,隔着大半个地球,他执着地推动项目建设。为了与当地卫生部和中多友谊医院沟通,他克服时差,常常在半夜与他们连线;他不断协调医院的各个部门,最终在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顺利采购国内的设备并运输到中多友谊医院。即使手续繁琐、困难重重,吴德熙一步步推进,从未想过放弃。

  执着和追求完美的背后,是医者的情怀。吴德熙深知,只有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多米尼克,才能真正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救治更多人。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远程医学中心终于建成投用。启动仪式现场,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表示:“这是中多友谊的体现,是中国对外医疗援助60年的一个缩影。”

  华春莹还在社交媒体上“点赞”中国医疗队和吴德熙:“中国已向多米尼克派出5支医疗队约30名专家,其中,仅吴德熙医生就治疗了5000多名患者。”

  而在吴德熙本人看来,自己只是以一名普通医者对生命的执着与情怀,在一代代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接力”中,跑好了自己这一棒。

  近年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输血式”援助还逐渐发展为“造血式”援助。2019年年底,陈伟蓉带领中国医疗队再度来到马尔代夫,依托胡鲁马累医院建设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中马眼科中心,致力于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以救治更多患者。

  胡鲁马累医院总裁曾向医疗队送来致谢牌匾,深情写道:“你们点亮了我们的双眼,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全媒体记者 徐丘濂 通讯员 胡建钢 彭福祥 李晓姗

报道链接:http://epaper.grzx.com.cn/html/2023-11/02/content_13_21202.htm

报道时间:2023-11-02